4月1日出版的第7期《求是》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、国家主席、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《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》。文章指出,在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实践中,我们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,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。主要是:坚持党的全面领导,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,坚持创新引领发展,坚持“四个面向”的战略导向,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,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,坚持培育创新文化,坚持科技开放合作造福人类。这些经验弥足珍贵,必须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。
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。过去的一年里,我国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,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上升到第11位,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2023年增长8.9%,智能消费设备制造行业增加值比2023年增长10.9%,各类新技术的商业应用如无人驾驶、人工智能、低空经济、商业航天、人形机器人等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,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“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,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”列为十大任务之一,明确“坚持创新引领发展,一体推进教育发展、科技创新、人才培养,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、战略性支撑”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,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。新时代新征程,要坚持向“新”而行、以“质”致远,以国之所需校准方向,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,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,构建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,促进科技自立自强。
坚持改革开放激发创新活力。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,是当代中国创新发展的活力之源。当今世界,人工智能、量子科技、生命科学等领域蓬勃发展,科技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。“十四五”时期,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,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、发生历史性变革,轨道交通、电力装备、船舶工程、航天航空、新能源开发利用等领域,具备了国际领先的技术研发、产品制造和市场应用能力,很多产品在全球市场赢得了声誉。今日中国,科技创新正在从经济发展的“关键变量”,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“最大增量”。着眼未来,要加强科技体制改革和政策统筹,推动科技政策从“各管一段”向构建高效协同的政策体系转变,形成“基础研究—技术攻关—产业转化”的创新链条,更好地实现“从0到1”的原始创新、“从1到100”的产业落地,构建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。
突出科技赋能助力绿色发展。 中国式现代化放眼中华民族永续发展,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。2012年以来,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超过36%,新型信息基础设施能耗大幅下降,累计培育196家国家绿色数据中心,5G基站单站址能耗相较于商用初期降低超20%,产业向“新”向“绿”转型态势更加明显。我国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,围绕推动绿色发展形成思想共识,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发展,推动节能、环保、可再生能源等诸多领域实现创新突破,部分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收获显著成效,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。着眼未来,要主动顺应科技革命发展趋势,加快推动前沿科技引领下的重大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,将数字技术贯通于绿色发展各个方面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工作中,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、低碳化,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础。
完善激励机制建强人才队伍。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,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必须建立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。新时代以来,我们党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、创新是第一动力、人才是第一资源,在前瞻布局、政策创新、氛围营造等方面,为激励广大科技人员干事创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。当前,越来越多的青年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一线涌现出来,复兴号高铁设计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为38岁,北斗导航、探月探火等重大战略科技任务的许多项目团队,平均年龄都在30多岁,科技人才队伍年龄结构更趋年轻化。科技事业需要代代传承,唯有薪火相传才能接续发展。着眼未来,要坚持“破四唯”和“立新标”相结合,加快建立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体系,实施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,深化要素分配、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改革,引导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,让更多优秀人才得到合理回报、释放创新活力,营造出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。